新年音樂會
1939年12月31日,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屆「新年音樂會」,由克來門斯·克勞斯創辦。 第2屆於1941年1月1日舉行,以後除1945年因戰爭原因停辦一屆外,其餘都是於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廳舉行。1946年,新年音樂會正式命名為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」。

從1955年起,音樂會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揮,直至1979年。自此年起,音樂會由洛林·馬澤爾指揮,直至1986年。

1987年,卡拉揚成為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,自此往後,音樂會的指揮每一年都會更換。

1939年沒有加演,資料指出直到1945年才有加演。克萊門斯·克勞斯經常隨機的加演。令人驚奇的是,《藍色多瑙河》華爾茲是在1945年第一次演出的,而且是作為加演。最近幾年經常加演的另一曲目老約翰·史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,是在1946年才開始演出的,也是作為加演。直到1958年這兩支曲目才作為常演項目而不是加演,然後它們就成為了音樂會的必演項目。

在閉幕的時候常有非常情況發生,一次是在1967年,當威利·博斯科夫斯基把藍色多瑙河作為了他音樂會曲目的一部分,另一次是2005年,當洛林·馬澤爾把《藍色多瑙河》華爾茲作為了閉幕曲(省略了《拉德斯基進行曲》)以作為2004年印度洋海嘯殉難者的紀念。

博斯科夫斯基在1936—1979年一直是交響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。他從1955年—1979年一直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。1980年,洛林·馬澤爾成為了首位非奧地利籍的指揮。馬澤爾連續多年擔任指揮以後,從1987年開始,每年選擇明星指揮成為了一項傳統。指揮人選一般由交響樂隊的成員投票決定。

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上,當《拉德茨基進行曲》響起時,觀眾忍不住開始鼓掌打節拍,卡拉揚轉身指揮觀眾一幕被人們所熟知。但實際上早在博斯科夫斯基時代,在演奏《拉德斯基進行曲》時就有觀眾跟著鼓掌了,網路上85、86年的視頻也顯示,馬澤爾就曾轉身示意讓觀眾起身跟著鼓掌。所以認為這一傳統的開端始於卡拉揚是不對的。

從現在留存的資料來看,博斯科夫斯基、馬澤爾和卡拉揚都曾經進行過致辭,只是並沒有在《藍色多瑙河》前面,而在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上,當《藍色多瑙河》前奏響起時,觀眾的掌聲打斷了藝術家們的演奏。克萊伯面向觀眾,說道:「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 und ich wünschen Ihnen:Prosit Neujahr!」(中譯:「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我敬祝大家:新年快樂!」;前半句由指揮所說,「Prosit Neujahr!」則由指揮及所有樂手一齊說出)。致辭這個傳統就固定了在演奏《藍色多瑙河》前,一直延續到現在。而在某些年,一些指揮則會用中文向觀眾們說道「新年好」(1996年,洛林·馬澤爾;1999年,洛林·馬澤爾;2002年,小澤征爾;2005年,洛林·馬澤爾)特別是2002年的小澤征爾只用了中文一種語言(馬澤爾除了中文外還用其他語言)。